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湖泊、水库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12:35:42标签: 银鱼 银鱼饲养管理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银鱼

一、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意义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包括小水面池塘养殖和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等。 

池塘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以来,经过体制改革,通过改造老鱼塘,开发沼泽、低洼荒滩、盐碱地,发展城郊养鱼,建设商品鱼基地,进行养鱼池塘的标准化配套建设,提高养鱼技术水平,应用增氧机,配合饲料,推广优良品种等有效措施,所以无论在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养殖单产,增加养殖总产,提高优质鱼的比重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为1082.73万亩,养殖产量为49.7万吨,平均亩产48千克,高者达300~500千克。2000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扩大到3330万亩,产量达到1087.6万吨,平均亩产达326.6千克,高者达1000千克以上。2000年比1978年,池塘养殖面积扩大了2.1倍,养殖产量增加了20.8倍,平均亩产提高了5.8倍,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65.2%提高到2000年的71.7%,增长了6.5个百分点,养殖品种从10多种增加到几十种。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近30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体制改革,引进小水面池塘养殖技术,发展湖泊、水库的库湾、湖汊养殖、“三网”养殖、加强了大规格鱼种、拦鱼设施的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鱼发展了鱼、蟹等优良品种的定向移植增殖,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我国湖泊、水库的养殖面积为2609.3万亩,产量18.4万吨,平均亩产为7千克;200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3773.8万亩,养殖产量达24.3万吨,平均亩产达64.3千克。2000年比1978年,养殖面积扩大了44.6%,养殖产量增加了12.1倍,平均亩产量提高了8.2倍。但由于池塘养殖发展迅猛,产量增加极快,因此湖泊、水库养殖产量占同期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反而从1978年的24.2%下降到16%,下降了8.2个百分点。 

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与池塘小水面养殖比较,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的速度还是很缓慢的,还有52.3%的大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已开发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还很低,目前平均亩产仅为池塘亩产的1/5。池塘养殖面积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2%,而养殖产量却占78%,而湖泊、水库养鱼面积占全国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8%,而养殖产量仅占16%。 

从上述可见,池塘养殖好比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湖泊、水库养殖好比西部开发地区。 

要发展淡水养殖,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抓好池塘养殖的同时,更要抓紧对湖泊、水库大水面的开发利用。因为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增养殖有许多优势,一是资源丰富,目前还有3556万亩水面可开发而尚未开发利用,即使已养殖的水面,平均单产很低。因此,开发的潜力很大;二是开发大水面,与农业不争耕地,可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特别是因地制宜,通过定向移植适宜的优良鱼类品种,如移植银鱼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产品集中,多为出口创汇的产品。所以发展大水面湖泊、水库养殖,尤其是开展湖泊、水库大水面鱼类定向移植增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是今后我国发展淡水养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二、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种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水库分布在全国南北各地。因此,要根据湖泊、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质、饵料生物、鱼类品种结构组成等环境生态条件,移植增殖技术要求、移植的苗种来源、经济实力、经济效益,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充分地论证,因地制宜地选择移植品种。目前从全国来看,移植增殖的主要品种有银鱼、池沼公鱼、高白鲑、鲴鱼,以及河蟹等。 

 三、湖泊、水库鱼类定向移植增殖的主要技术要点 

1.对拟移植增殖的湖泊、水库进行本底调查,摸清水域的气候、水文、水质、水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结构及变动、生物量及生物饵料状况,以及人为对该水域的影响状况。 

2.经过对拟移植水域的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确定选择移植增殖的适宜品种。 

3.根据拟移植增殖品种的特征、移植增殖的技术要求,因品种制宜,确定选择移植增殖的不同方式,以移植增殖亲鱼、仔幼鱼和受精卵等不同方式。 

4.根据移植品种的繁殖能力、拟移植水域的合理负荷量和经济实力,确定移植鱼类的总量和分批移植的次数及数量。 

5.对已放流增殖鱼类的资源发生量和资源的变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动态规律,以确定起捕开始时间、合理的可捕量、留存量,以确保资源的再生及永续发展。 

6.加强渔政管理,制定禁渔区、禁渔期,规定渔具、渔法,加强防护,防止偷、抢、毒、炸鱼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7.进行体制改革,最好由技术持有者、水面使用权者和投资者三方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以充分发挥各投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银鱼

四、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一)银鱼移植增殖的理论依据 

要提高湖泊、水库大水面中水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在于水域中的经济鱼类能够最大限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天然饵料资源,要选择生物学效益较高的种类作为渔业动物区系的成员。银鱼一生中,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处于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短,生命周期仅一年,世代交替迅速,适应力强。从大银鱼来看,其生长迅速,性成熟快,具有较高的生产系数,不仅可增加渔获量,而且可大大地改善渔获物的质量。 

(二)移植银鱼品种的选择 

在选择移植银鱼的种类时,一定要以各地的具体环境条件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银鱼的生物学及其生态习性的特点,特别是繁殖生态习性,选择确定相应的种类。全世界银鱼科鱼类有20种,其中我国有15种。在我国各地,在自然条件下已形成优势的种群,并且在我国南北通过移植增殖已显示出具有较大渔业价值的种类有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它们移入新的水域后,能够生长繁殖,完成生命周期,并被移植成功的实践证明,可以形成较高的渔业产量,目前是银鱼移植增殖的首选对象。由于其生命周期短,世代更迭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食物链短,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能自行繁衍后代,其强大的生命力,有利于扩大种群的数量,不需要每年投放苗种,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目前我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被誉为“小黄金”、“水中人参”,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产食品,捕捞、加工、销售较为容易等特点。因此,它在各地推广移植成功,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三)银鱼移植增殖水域条件的选择 

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属于敞水性鱼类,适宜于生活在具有一定沿岸、水面开阔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环境的水域中。因此移入水域,要求水位相对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最好处于中型与富型营养类型之间,各种理化因子适宜,生态系中,特别是中上层水体中要有空间生态环境,饵料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中上层凶猛鱼类少,这是比较理想的繁殖、生长、发育的水域。 

1.水域面积:移入水域的面积可大可小,大中型水库、湖泊及小型水体均可。但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水面为2350~4500亩,均取得生物效应。所以一般认为移植水面为0.3万~1万亩左右比较适宜。 

2.水位、水深:要求水位相对比较稳定,以平均水深2米左右为宜。 

3.底质:以砂砾型和硬质底移植增殖效果好,要求底泥不超过1厘米为好。 

4.水质 

5.鱼类区系组成 

(1)要求移入水域中鱼类区系组成比较简单,并要求要有相对空间的小生态环境为好,尤其是中上层中的鱼类,不能太饱和了。 

(2)要注意移入水域中优势种群的食物结构,要控制与银鱼竞争食物的种群数量,要控制鲢、鳙鱼和池沼公鱼的放养数量,特别是移入银鱼后,不宜移入池沼公鱼,二者在食物方面互相竞争,在繁殖中,互相残杀鱼卵。 

(3)移入水域中,凶猛性鱼类要控制在5%~15%之内,最好控制在5%以下,最高不能达15%。 

6.饵料生物组成 

(1)浮游生物:要有丰富的浮游生物资源,要求浮游植物的数量不应少于115万个/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应在3.45毫克/升以上。 

(2)小型野杂鱼、虾:其为大银鱼成鱼阶段的主要饵料,要求移入水域中小型的野杂鱼、虾丰富。 

(四)银鱼移植方法及操作工艺 

银鱼移植方法分为亲鱼、仔幼鱼和受精卵等3种移植方法。 

甲、亲鱼移植法 

要注意气候和水温,大银鱼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在水域封冻之前,水温在6~8℃时移植效果最佳。 

1.亲鱼的选择:选择体质健壮、肥满度好、体长为12厘米以上的个体,雌雄比例为1∶3,雄鱼可适当多一些,有利于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 

2.亲鱼捕捞及运输:可用围网、拖网和板缯网捕捞。捕到后用抄网捞起放在塑料桶中,然后集中放在帆布桶中运输,也可用塑料袋充氧运输。一般帆布桶体积为1米×1米×1米,先加入1/2水,装银鱼10~15千克,用氧气瓶不停充氧;用塑料袋充氧,10千克水,可装亲鱼2千克。运输时间最好在早上或傍晚,经2~5小时运输,不成问题。如水温较高,可在帆布桶或塑料袋中适当加冰降温。 

3.亲鱼投放:运抵目的地之后,先调节好水温,使运输帆布桶或塑料袋中的水温与拟投放的网箱中的水温逐渐接近时再投放。 

网箱可用8目的网布制成,大小为1米×2米×1.5米。亲鱼入箱后2小时,将网箱上沿淹没入水下5~10厘米,使亲鱼可以自由地游出。再经8~12小时后,将网箱提起,看网箱内是否还存有银鱼,是否有死鱼,如有死鱼,经过数,以便计算运输成活率。 

乙、仔、幼鱼移植法 

将孵化室中获得的或湖泊、水库中捕捞的仔、幼鱼,向移植增殖水域中进行移植的一种方法。 

1.仔、幼鱼的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损残个体。仔鱼要选择人工孵化5天后在尚未开口的平游苗为好。这样移入水域后2~3天,即可开口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生长发育。 

幼鱼要选择体质健壮、体长达3~4厘米为好,其对环境适应力较强。 

2.仔、幼鱼运输:用塑料袋加水、充氧运输,加水10千克后,装仔鱼5万~10万尾,或装幼鱼0.5万~1万尾。 

3.仔、幼鱼投放:在投放之前,先试水,先取出仔、幼鱼10~20尾,放入盛有移入水域的水1000毫升的烧杯里,经2~4小时后,如未发现异常,即可将仔鱼放入40目筛绢缝制的规格为0.5米×1米1米的网筛中,让仔鱼自由游出;幼鱼可放入8~20目、规格为0.8米×1.5米×1米的网箱中,2小时后,将网箱上沿淹入水面下5~10厘米,让幼鱼自由游出,经8小时后,再检查网箱内是否有死鱼,如未发现,说明运输成活率高,如发现有死鱼,则经点数,以便计算运输成活率。 

银鱼

丙、受精卵移植法 

1.受精卵的质量检查:因受精卵发育至原肠中后期,才能正常发育到仔鱼破膜。因此,卵是否受精,应从原肠后期计算。发育期只有用显微镜观察才能确定,用肉眼观察辨别受精卵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 

2.受精卵计数方法:据受精卵人工孵化观察结果,当水温为12~14.5℃时,银鱼胚胎发育至原肠后期的时间,大约是受精后38~40小时左右。计算受精率是随机取样的,随机取出一定数量的受精卵,置于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分别统计胚胎发育正常的受精卵和变白、发霉死卵的数量,然后按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运算: 

 受精率=×100% 

受精卵的计数法,采取浓缩体积抽样法,即用10毫升量筒,随机抽取受精卵10毫升,然后对此10毫升的卵进行计数,得出每毫升受精卵所含的个数(粒),然后经过多次随机抽样进行计数,取其每毫升平均所含卵的个数,然后再乘以受精卵的总体积,即可求出受精卵的总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卵数(粒)=粒/毫升×总毫升数 

通过生产实践计数,大银鱼受精卵每毫升个数大约为1200~1600粒。 

3.受精卵的运输 

太湖新银鱼受精卵运输的选择时间,要根据孵化的水温而定。当水温较低,水温在14℃以下时,经暂养2~3天后运输;当水温在15℃以上时,经暂养1天后即可运输。如运输过迟,或运输距离太长,则受精卵有可能在运输途中破膜出苗,死亡率较高。 

大银鱼的繁殖期的水温较低,孵化期也较长,此时不存在因水温高而早出苗的问题。其运输的时间,主要是根据胚胎发育和各项准备工作而定。最好在受精后5~6天,避开敏感期,在原肠晚期以后运输,这样更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受精卵可采用充氧或不充氧空运、水运、陆运。 

(1)塑料袋充氧运输:此法适用于长距离、大批量运输。 

用聚乙烯强力塑料袋,规格为40厘米×80厘米。放卵密度,视运输时间和水温高低而定。一般每袋加入经120目筛绢过滤的原水库水12~15千克,可装运大银鱼受精卵5万~15万粒,然后充氧。袋内适宜水温为0~10℃,最适宜水温为2~8℃。 

如在1月下旬向黄河以南地区运输,则要在泡沫塑料箱内底加放冰袋,以降低水温,保持水温不超过10℃;如向东北、西北地区运输,则应在泡沫塑料箱周围加棉花保温,特别是火车运输,要防止在泡沫箱底部的塑料袋中的水结冰,以免影响受精卵的成活率。在上述的条件下,一般经48小时运输,成活率不受影响。 

(2)敞开大容器带水运输:这种方法一般适于短距离少量运输。 

用塑料大箱、塑料大缸、塑料大桶,均可运输。放卵密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装卵10万~60万粒。容器内水温保持在2~8℃。途中要注意翻动卵粒,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良好,如有条件充氧效果将会更好。 

(3)湿润低温运输 

①强力聚乙烯塑料袋:按体积法计数卵粒后装入单层或双层塑料袋中,排净袋内气体,并迅速充氧、捆扎后外套装泡沫塑料箱或纸箱后即可运输。运输途中要注意温度,箱内温度要保持在2~8℃。 

②大口保温瓶:将受精卵直接装入保温瓶内铺有湿润纱布的垫板上,这样可使卵与瓶底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以容纳在途中因冰融后的水。在卵的上面也要用湿润的纱布盖上,然后在其上部加上适量的冰块,再加盖密封运输。瓶内温度保持在2~8℃。 

③木箱:装卵的木箱,可设计为大小不等的规格,一般分为层式和盒式两种木箱。 

层式木箱:把卵装入各层的盛卵盘中,或包裹于盛卵盘的湿纱布中,最上层放置一些碎冰块,起保持受精卵的湿润和低温的作用。最下层的木箱底部,钻有排水孔数个。空运时,最下层不装卵,也不钻排水孔,起存水作用。 

盒式木箱:运输受精卵时,将卵装于孔径小于0.8毫米的多孔聚乙烯塑料袋中,再将此塑料袋装入箱内,为保证湿润和低温,在塑料袋之间应填充一些海绵碎片。 

(4)保温瓶低温带水运输:运输时注意加冰,保持温度为2~8℃,并适当搅动受精卵,并换水。 

(5)保温瓶与塑料袋、湿纱布混合运输:用正方形,规格为15厘米×15厘米的强力塑料袋,装水250毫升,受精卵密度为140~300粒/毫升,即每袋装卵3.5万~4万粒,对折后放入8磅容量的大口保温瓶中,每放一层受精卵,加放一层碎冰块,装满后盖上瓶盖,放入箱中待运。每瓶可装受精卵20万~50万粒。 

以上几种运输方法,以强力塑料袋充氧外加包装泡沫塑料箱或纸箱的运输效果最好,其运输量大,可以长距离运输,环境容易控制。如向寒冷地区运输,可加保温层;如向温热地区运输,可加冰降温,完全可按需要进行,温度保持在2~8℃。 

4.受精卵的投放 

(1)直接把受精卵投放入移植水域的底部 

实践证明:底泥1厘米时,孵化率为80%以上;底泥1.5厘米时,孵化率为56%;底泥2厘米时,孵化率为14%;当底泥为3厘米时,则孵化不出仔鱼。因此,投放点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水质稳定、无污染、水深1.5~2米,底质平坦、坚硬、砂质、淤泥不超过1厘米的地区为好。 

北方地区移植大银鱼正值冰封期,此时首先要在投放点打开冰眼,把盛卵的塑料袋慢慢地浸入冰眼下的水中,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时,打开塑料袋,把卵均匀地撒在水中。投放时,要有计划地多选几个点投放。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底质好的水域,移植的效果就好。“潜伏期”短,很快形成种群效应。因此,有的水域在投放之前,先选好投放点,并对底质进行清理、改造;有的还在一定的范围内铺上一层沙子;有的还铺上一层草席;有的修成投卵台,将卵投放在用水泥砌成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台面上。 

(2)把卵投放在吊挂在水中的网箱中孵化成仔鱼后自由地游入水域中 

 网箱的形状可以是方形、长方形,但最好为圆形。网箱大小,视移植水域的大小及移植银鱼卵的数量多少而定。大型湖泊、水库的水面大,可移植几千万粒卵。最好制成直径为1米的大网箱,并可制成2~3层。底层网目为40~60目,以防漏卵。四周围为20~40目网衣,使仔鱼孵出后可自由地游出。顶层用8~10目的网衣制成,可将卵直接倒入。层与层之间有拉链,主要用于放卵。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为15~20厘米,其用钢筋支起。网箱圆的支架,用6号钢筋。这样多层的网箱,1个可以放卵30万~50万粒。下网时,在下层设3个点挂网坠子,使网下沉。在网顶上设3个点,系尼龙绳,上面捆上聚乙烯塑料块作浮子,或用竹竿架在水面上。网箱吊在水面下1.5~2米的水中孵化。受精卵放入网箱后,如有条件则过7~10天,可将上层提起与水面平行,搅动几次使重叠的卵有所移动,更有利于孵化。如果是在小型水域,或平原型水库,水域淤泥多时,则可洗刷网箱,有利于水的流通,并可随时取出几十粒卵,观察胚胎发育的进展情况。 

银鱼

(五)银鱼移植增殖潜伏期及种群的形成 

从理论上讲,移植的数量越多,密度越大,见效越快。一般银鱼移植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大,效果好。但如一次性移植数量过大,费用太高,移植单位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批、分次进行投放。所以移植密度大小,要根据移植水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一般移植成体,每公顷水面不少于2~3尾,雌雄比例为1∶2~3;移植受精卵,按孵化率为70%~80%计算,每公顷为500~1500粒左右。 

银鱼移入水域之后,要进行跟踪调查,要定期不定期地用小型拖网进行多点试捕,尤其在繁殖季节捕捞亲鱼,检查银鱼的生长及性腺发育情况。如发现性腺成熟,并能正常产卵、受精、孵化出仔鱼时,则说明银鱼移入水域中可正常发育、繁衍后代,已形成了生物学效应。一般在生物学效应出现后的第二年,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月龄跟踪试捕,根据试捕的相对关系,估算其资源蕴藏量,决定是否进行生产性捕捞。所谓“潜伏期”,是指移植对象在新移入水域中个体成活已开始繁殖,形成种群的阶段。根据各地移植银鱼的实践经验证明,太湖新银鱼的种群效应(即潜伏期),一般为3~4年,个别为2年;大银鱼的种群效应期,一般为2年,个别为1年,但也有3年才能形成种群。 

(六)银鱼移植增殖效果评估 

银鱼移植之后,无论是投放受精卵、仔幼鱼,还是亲鱼,都要逐月、定点进行监测是否有银鱼的仔、幼鱼出现,特别是春季或繁殖季节,进行多点试捕、检查。如发现有银鱼,无论多少,都要进行生物学测定,同时检查性腺发育的情况。如果性腺成熟,那就说明在移入水域中能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了生物学效应,可按计划继续进行。如果连续两年捕不到银鱼,就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移植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看看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移入水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的某一个因子限制了银鱼的正常生长发育,总结未获得成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潜伏期的长短,与投放数量、投放次数和投放水域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在一般的情况下,潜伏期为1~3年,形成渔业种群时间,一般为3年,个别的为1年或4年。 

银鱼移入后在水域中发现有了银鱼,但不等于移植已经成功了,必须经过几个阶段,最后产生稳定的渔业种群效应,才能说明移植增殖获得真正成功。 

主要评估方法有以下五点: 

1.形成生物学效应:移植的受精卵,在移入水体内能孵出仔鱼,并能生长、发育、繁殖,成体当年可发育成亲鱼,且性腺发育良好,并能产卵,这样移植就产生了生物学效应。 

2.形成种群:生物效应的产生,标志着移植银鱼受精卵或成鱼,可在移入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种群并加入了补充群体。 

3.形成渔业效应:补充群体的不断增加,是移植后群体不断增加的结果,使得种群补充群体形成产量,产生渔业效应。 

4.环境生态因子激烈竞争:在种群数量的迅速增加的同时,与水域中生态环境因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如饵料、空间、产卵场的竞争及相互残食,而造成了此阶段种群的急剧变化,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或上升。 

5.优势种群稳定:经过水域生态环境中各因子之间的激烈竞争,种群在竞争中逐渐出现了自然生态平衡。水域中的各生态因子相互平衡,银鱼开始成为优势种群,种群开始出现稳定的局面,移植增殖才获得圆满成功。如果在种群与生态环境的激烈斗争中急于大量捕捞种群,势必减弱银鱼种群在生态环境中的竞争力,使其不能形成优势种群,势必导致移植的失败。 

因此,为了合理地利用资源,在捕捞之前,必须进行资源量的估算;另外,对水域中银鱼不同阶段的生长、种群密度和饵料生物数量的变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的供饵能力和生态潜力,进行更合理地评价移植增殖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捕捞计划,以保证银鱼资源的稳定性。 

上一篇银鱼捕捉加工

下一篇出口银鱼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渔业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