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长薄鳅【泥鳅品种】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0 04:27:18标签: 泥鳅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长薄鳅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简介: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英文名:Elongate loach) 。为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俗名薄鳅、花鳅,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产地分布:

金沙江水系、长江中下游、嘉陵江、沱江、岷江、渠江和涪江水系的中下游等,一般栖息于江河底层。

濒危等级:易危,被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鱼类目录。

科属: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

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长薄鳅【泥鳅品种】

外形特征:

长薄鳅身体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其体色土黄,头部具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体侧有5-6条深褐色马鞍形的垂直带纹,背鳍和尾鳍各有3-4条褐色带纹,其余各鳍都有花纹。1989年在新加坡世界观赏鱼研评会上曾获金奖。

体色浅灰褐色,鳍黄褐色,体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因其为栖息于江河的底层鱼类,故对水质和溶氧量要求较高。性凶猛,以小鱼为食。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可达2.5-3.0千克。

生活习性:

长薄鳅【泥鳅品种】(2)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人工养殖的长薄鳅其提体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喜欢隐蔽在青泥苔和水草底下,在透明度大于50厘米的水体中生长良好。当水域周围有惊扰时,就急速窜游。寒冬亦可在室外浅水中生存,是广温性鱼类。

食性与生长:

长薄鳅的食性较杂,属底栖凶猛鱼类,常以小鱼、水生昆虫、虾、大型浮游动物等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食配合饲料。其生长快,一龄鱼体重平均达60.3克,1-2龄可达商品规格。它的营养价值较高。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

繁殖习性:

长薄鳅性腺结构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对,呈乳白色;雌性卵巢发育早期呈浅肉色,后期为青灰色或浅黄色。

价值:

长薄鳅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必需氨基酸,且有利尿、滋阴等药用功效。市场上价格昂贵。所以长薄鳅是观赏和食用兼备的名贵鱼类,发展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长薄鳅又是名贵观赏鱼类和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上一篇小瓜虫病--泥鳅的常见病害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