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农民工返乡创业机遇在哪里 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9 03:04:08标签: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农民回乡创业在我看来,除了很边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只要农民工进城开阔了眼界,脑筋比较灵活,又挣了点钱,小有资本,返乡创业,都有机会。这个机遇,在于发现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山外的需求,也可以是山里的需求。抓住这一需求,创业就开始了。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机遇在哪里?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        我在湖北和贵州农村,结识过一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朋友,为了说得清晰些,我还是讲实例吧。 

  湖北钟祥市农民张德华,属其中的姣姣者。他在城里打工再经商挣了钱后,返村做土地文章,村里原有耕地只占总面积的37%,大部分土地是荒地、疏林岗地、淤塞的水塘和农民宅基地。

  1、组建土地合作社,股权70%归集体,30%归村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2、经规划整理,村民住进联排别墅,大片的宅基地和原有的一些荒地,变成了耕地,村里又多出了3000多亩耕地;

  3、组建农机、养殖、蔬菜三个合作社,本村村民不够用,还用外村劳力。本村田地全部由合作社农机代耕,村民到村里办的养殖园和蔬菜种植园打工,各计各工,收工后返田搞田间管理,几头获利。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收入大增,很满意。张德华为此投入4000多万元,同时,他在城里酒楼里购进农产品的成本也因农产品直销而大大降低了。他抓住了一个机遇,适值要搞新农村建设,所有规划、通电、通路等,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充分支持。他在让村民过好日子的同时,自己也成为最大得利者。我见到了他在村里建的别墅庭院,环境清幽,比城里见能见到的一般别墅,要漂亮多了。这是三年多以前的情况。 

  湖北京山农民刘若峥,原籍河南,职专种植专业毕业,其父筹资辗转到湖北京山租地种,他在其父所租地上打工。父后退出,他接过土地干。租地量逐步增加,4年后,由600多亩上升到1290亩,复种面积2580亩,主种粮食,年净收入100多万元。其机遇是,所在的这个村及周边,有集体的机动浅丘地,由于长年没人耕种,水淹沙打而荒芜,他以平均每亩仅40多元的年租金,用分期付款的办法租用。由于租期长达20年,他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保证了机插机耕机收。以他为核心,他又组建起种植合作社。由于粮食可以批量售出,加工厂上门收购,减少了运费,又能批量购进从厂家以出厂价购农资,两头得利。这也是三多年以前的情况。(刘若峥的情况,和一般农民工稍有不同,但所抓的创业机遇,也适用于其他有条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农民工返乡创业机遇在哪里?

  1、做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大家都知道过去国家是不允许土地流转的,但由于新形势下农村闲置资源日渐增多,国家政策也开始向土地流转倾斜,并且连续几年出台各项政策,来推动农民流转土地。未来大多数农村可能都会是这样的场景: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了村子里90%以上的土地。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前提。目前就有农户通过做土地流转服务年赚百万的。

  2、农村物流。我国农村的电商在发展,很多快递都只能到县城或者乡镇,很难送到农民的家中,这是农村物流发展的一个困境。在未来,农村需要建立送到家的快递服务,而且最近几年的物流行业也一直在农村快速布局,势必将带动很多农民就业和创业。

  3、休闲农业。对于一些距离城市比较近的农村来说,休闲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以前主要是以农家乐,农家饭店等形式存在,今后在休闲农业种植,农业公园等方向都大有机会。

  4、有机农业。现在全民都在追求绿色食品,这对于农村的种植、养殖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目前决策者也在农业补贴、信贷和税收等领域对于生态农业进行倾斜,市场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也是很旺盛。

  5、特色种植。农民种地其实已经不怎么赚钱了,所以不少农民都把土地流转了。这对于那些有一定头脑和经济实力的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机会:租借土地搞一些特色的农业种植,如季节蔬菜、盆景植物、药材、种苗等,前景广,利润大。

    河南返乡农民工初始创业者最多可获5000元补贴,是不是一个农村创业的好机会?

  1、资源项目

  创业是需要项目的,外部给的扶持对你来说只是给你的项目景上添花,而非必要条件,所以有这个环境的情况下还是得思考出合适的项目才最关键。创业毕竟是一场赌博,影响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情况,所以奔着赚钱的目的,你应该更多的考虑实际情况和实际项目。

  当然肯定会有些人也奔着骗扶持优惠去的,相对大城市打工工资和稳定性来说,这个优惠力度还真没大花头,具体也是见仁见智。

  2、满足条件

  扶持条件里看,优惠力度一般般,不过对于农村来说可能也是一笔不错的钱,但是如何拿这笔钱其实会有很多差别,需要具体看待情况(就像什么什么抽奖,最多可得几百万,实际都是抽到几毛钱,甚至还是倒贴)

  除了理解优惠条件外,还必须对比其他情况的创业,进入孵化园就需要资质和运行开销,虽然免费50%,但是其实很多长期和综合情况下农村人在自己家办公可能更优惠,这点都是要看具体项目具体情况

  3、是否合适

  其实大环境来说,农村创业还是未来几年的大机会之一,但是你个人来说是否眼光独到、敢想敢为、坚持热情,对于资源来说,你是否有能获取和推出,这些都是需要提前想好的。创业是一条很难回头的路,因为你要放弃现在、要付出投资、要坚持不懈、要经济头脑等等,如果失败你要面对的压力会大增,所以给自己多点思考的时间,创业是不能太冲动的

  总归来说,你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扶持优惠上,而是专注在项目上,项目能赚的钱,可比这点优惠多太多,主次需要分清楚。

    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篇1

  陕西泾阳打工仔返乡创业,利用LED泡灯专利谱写创业之歌

  今年44岁的梁小进是陕西咸阳泾阳县崇文镇虎皮杨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后,他只身南下到广东东莞打工。

  起初来到东莞,人生地不熟,工作极其不好找,工厂门口常常排着应聘者的长队,但男工用人很少,大多聘用女工,到广东一两个月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身心压力下,梁小进降低了薪酬要求,能挣钱糊口就行。起初他进入一家台湾老板开的刨冰店,专门做刨冰冷饮,给固定的台湾客户送货,干了一年后,他认识了一位台湾做电子机械的老板,听他对机械的介绍,梁小进对机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刨冰店的工作,来到了新的电子机械公司做学徒。这一干就是八年。

  2002年9月,梁小进的技术已经纯熟了,却也遭遇了公司由于内部股份原因分解而失业了。后来他又去了一家韩国机械公司,在韩国公司任主管,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的电子部分的维护,在这家公司期间,他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经常去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湖南、江西等地联系业务,后来还去过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为客户进行培训方面的支持。

  2009年由于广东大部分地区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很多制造业外迁其它国家,梁小进所在的公司也进行了变动、调整,此时他听说家乡扶持创业政策非常好,梁小进决定辞去广东的工作回乡创业。

  2012年回到家乡后,经过一年的实地考察,梁小进发现LED灯这个新兴的环保节能照明产业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在2013年3月注册了陕西泾阳普光灯具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商标Seaght海光牌LED照明灯具。公司虽然注册了,但没有生产车间和专业技术人员,于是梁小进托亲戚朋友四处找场地找工人。他找到了一所合适的民房和几名工人,场地有了但工人们不会操作,于是他亲自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员工怎样拿烙铁进行焊接。焊接是个技术活,学会需要两到三个月,所以公司前半年每天都是在亏本运营,不过每个员工的决心都很大,对公司的发展都充满信心。

  公司成立第一年,在梁小进的苦心钻研下,他们研发成功了一种嵌入式球泡灯,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型专利并颁发了专利证书,产值35万元,带动就业18人。2014年开始,公司加大力度开拓市场,使产值达到了78万元,带动就业人员25人。2016年,预计公司年底将实现产值150万元,带动就业35人。

  2016年初,看到泾阳茯砖茶迅猛崛起,梁小进又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专门研发多功能纯玻璃养生煮茶壶,突破了茯砖茶茶壶只能用金属和塑料为原材料的局限,随即申请了专利,同时他还带领公司研发了专用红外转热无辐射茶炉和茯砖茶块分割器,由于这两项成品生产资金投入较大,目前公司正在筹措资金。在梁小进的带领下,公司计划2017年将所有研发的专利产品上线,上线生产后将实现带动就业80余人,年产值增至500万元。

  对于未来,梁小进充满期待,他相信生命是一盘棋,这盘棋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像棋中的小卒那样,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才会谱写人生最壮丽的强者之歌。

  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篇2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勤劳朴实的灾区人民为重建家园,演绎着一段又一段励志的创业故事。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女青年的创业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从都市事业单位辞职,“回归”农民身份,回到农村创业,从最初的年亏几万元逐渐成为年入40余万的致富带头人,来看她的创业故事:

  辞职回乡带头创业 农家乐年纯收超30万元

  她叫周娟,今年33岁,家在四川汶川的漩口镇核桃坪村,2008年汶川地震前,周娟和爱人在成都锦江区的一个社区工作,生活虽平淡,但也算走出了山门。然而,地震的发生让她彻底改变了想法。

  地震后,周娟从成都辞掉工作回到核桃坪赵公福地,参与重建家园。2008年8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周娟开始贷款修建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腾出12个房间搞旅游接待。但生意出乎周娟意料,“刚刚发生地震,加上又是重灾区,很多游客都不敢来,生意差得很。”周娟说,由于刚发生地震,加上村里的路又窄又烂,游客非常少。

  为了提高农家乐的影响力,周娟开车到成都揽客,让游客来免费体验吃住,“一年要亏上四五万元,差点就放弃了。”周娟说,坚持到了2011年,农家乐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游客量增加,自己也逐渐盈利。

  旅游接待的大转机是在2014年,周娟透露,那时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集中打造赵公福地景区,核桃坪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起来,道路、水电管网、景区设施等逐步完善,游客大量涌来。周娟说,尤其是到6月至10月,赵公山迎来避暑度假的旺季,上山的客人接踵而至,核桃坪迎来旅游接待的“春天”。

  游客不断增加,原有的接待能力已明显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周娟又贷款扩大了农家乐规模,床位增加到100多个,最多时一天要接待300多人吃住。如今,周娟的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种药材年入10余万 不忘感恩带乡邻创业壮大“庄园经济”

  自己致富了,不能忘了乡亲们。“地震时,我的亲人被乡亲们从废墟中救出来,这个人情不能忘。”为此,在周娟的影响和建议下,核桃坪村的农家乐开始多起来,很多人前来“取经”后,周娟还亲自前去指导乡邻建造农家乐。如今,核桃坪村的农家乐达14家,规模空前。大家还成立农家乐协会,为了感恩社会,所有农家乐严格约定旺季不涨价,吃的全用村里的原生态食材。

  除此之外,周娟还聘请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和身体残疾者到自己的农家乐来当服务员,现在员工达到10多个,村民们不用再外出务工,还能安心养家。

  农家乐不仅仅是唯一的发展方式,年轻的周娟还带动村里搞养殖种植业,跑山鸡、生态猪、绿色蔬菜、药材等都形成规模化,周娟说,自己家种植的药材一年就可以收入10余万元。食材大部分在村里内销,农家乐集中收购,部分通过游客自购的形式卖出,“以前卖一棵白菜都要背下山,现在不出门都卖得完。”

  眼看农家接待生意火起来了,周娟还打算继续投入资金,升级打造自己的农家乐,依托赵公福地的名气让村里的“庄园经济”越做越大。周娟计划,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贷款偿还完毕,继续带着乡亲们致富。

  农民回乡创业成功案例篇3

  滁州80后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扎根农村13年成致富能人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当“互联网+农业”成了新潮流,越来越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回到家乡,成为扎根乡土、筑梦家乡的“乡村创客”,80后小伙石法永就是其中一个。

  2003年,石法永从安徽滁州师专(现滁州学院)体育系毕业,作为一名优秀党员毕业生,原本可以轻松留在滁州当教师的他,选择放弃城市户口和做一名教师的机会,回到家乡安徽滁州定远县西卅店镇南阳村,开办了一家饲料厂,做起了饲料加工、销售生意。随后的13年里,石法永养猪、养鸡、养虾蟹……这个一米八个头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13年来,石法永扎根农村,用知识的力量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增收致富,也用勇于突破的新思维,打造了自己的农业创业项目,广阔的农村成了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放弃“铁饭碗”,他的创业脚步不停歇

  金秋时节的南阳村,满眼是收获的金黄,村民们晾晒的稻子堆成了垛,黄橙橙的柿子压弯了枝,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村西南角的水塘里,石法永穿着皮衩在凉凉的水里走着,一边给龙虾、螃蟹喂食,一边查看着那些慵懒晒太阳的,哧溜穿过脚边的,还有拼命想爬上岸的虾蟹的长势。

  2003年,石法永还是滁州师专体育系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一边是城市户口、稳定安逸的教师工作,一边是自谋出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石法永没有多想,跟老师打了个招呼,背着行李就回到了村子里。在石法永的心里,家乡的青山绿水和脚下的土地都是自然的财富,“当时村里好多人家都搞养殖,我觉得做饲料生意也没什么不好,就想自己试试,在家门口也能发家致富。”

  豆粕、麸皮、米糠……每一天,石法永穿着大褂子,与这些人们觉得脏兮兮、臭烘烘的原材料打交道,学习调配饲料;打包、扛包、送货……石法永开着小货车,穿梭在这个村子那条小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石法永的小饲料厂生意一直红红火火,随后他又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养猪、养鸡,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达人”,十余年里实现利润收入超过百万元。

  别人觉得辛苦的活,石法永每一天默默在做;村里一些抛荒的农田,经过他的精心改造成了可以蓄水灌溉的水塘;没有养殖经验,他四处取经,成了颇为专业的养殖能手。2015年,在征得村里每一户居民的同意后,石法永又承包并改造了村里400亩的稻田,做起了水产养殖的生意。13年来,石法永从未停下自己那份创业干事的劲头,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怎样带动村民们一起创业致富……

  不轻言放弃,他的梦想在田野绽放

  创业路上,收获的果实令人欣喜,过程的艰辛却只能自己品味。2016年春天,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石法永承包的400亩稻田成功被改造成为水塘,待到水源注入就可以将虾苗、蟹苗放入,2016年的夏秋季节或许就能迎来第一次收获。然而,这一时节恰逢干旱,不仅400亩的水塘无水可蓄,村民们连育秧苗的水也成了难题。问题迫在眉睫,石法永赶忙自掏腰包投入了十余万元,铺设了近千米的管道,在村里的双河水库边建起了泵站。这样一来,水塘终于有了水,村民们的种植和灌溉用水也迎刃而解。

  水源问题刚一解决,让石法永没想到的是,电力的问题却又接踵而来。因为水塘的蓄水要求和村民的灌溉用水需要,泵站的规模较小,电力一直跟不上,抽水从今年4月份持续到10月份,电费账单金额已经达到几万元,而且时常抽水过程中就断了电。不仅如此,此前因为养殖经验不足,水塘水草死亡导致虾蟹数量大减;因为疾病流感,养殖的家禽大量死亡……这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次次让石法永痛苦烦闷,但即便如此,他却从未想过要放弃不干。

  从一个体育系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养殖“达人”,这13年来,石法永说从未后悔放弃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他坚定地告诉记者,“我觉得干一行要爱一行,干一行要精一行。”“龙虾养殖交流群”、“小龙虾批发”、“甲鱼养殖交流群”……在石法永的手机里,他关注好多个虾、蟹养殖知识的公众号,加入了十余个分享养殖经验的qq群,每一天都要通过网络来了解周边城市的养殖资讯、市场行情。“干哪一行都要多学习”,未来的创业计划里,石法永说希望能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响当当的农家品牌。

上一篇全职妈妈应该怎么提现自身的价值?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